以黄山市为例:传统名茶产区的新征程,该怎么走?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以黄山市为例:传统名茶产区的新征程,该怎么走?

传统名茶产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脱颖而出,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产区略显创新能力不够、发展水平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等突出问题。为推动传统名茶产区接轨新时代,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本文将以安徽省黄山市为例,对传统名茶产区在新时代如何高质量发展展开探讨。

黄山市是安徽省最大产茶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名优茶产区和出口茶集散中心。2021年,全市茶叶产量4.3万吨,一产产值43亿元,综合产值180亿元;茶叶出口5.9万吨、出口值16.5亿元,分别占全国的1/6和1/9。近年来,黄山市围绕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和新时代中国名茶之都,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坚持科技强茶、机械强茶,不断增加茶农收入,全市茶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坚持厚植绿色生态之基,

茶叶品质不断提升。

1.力行绿色化防控。构建“诱虫黄板+生物农药+生态农艺”黄山模式,全域推进茶园绿色防控,2021年插放黄板2800余万张,实现全域茶园覆盖;在全省创新推出市、县、乡、村四级和企业茶长制,明确职责,各司其职;因地制宜建立茶叶政策性保险,遇到病虫危害损失,最高赔付1000元/亩;开展全市茶叶农残常态化监测抽查,建立茶叶质量安全“红黑榜”。全市农残逐年降低,85%的鲜叶达到欧盟标准,3个茶叶企业获市长质量奖(天之红、谢裕大、祥源)、3个企业获市政府质量奖(猴坑、小罐茶、松萝)、1个企业获市政府质量奖提名奖(屯溪实验茶厂),黄山,正在朝着创建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迈进。

2.推崇生态化种植。加强名优茶品种资源的保护、改良、繁育和推广,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化、标准化、宜机化茶园,以最严格的标准种出最优质的茶叶,生态茶园面积达到50万亩。

3.推广清洁化加工。引导企业对生产设备、技术工艺、加工环境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建立涵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环节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广应用连续化生产流水线达到95条,位居全国领先。

4.开发数字化溯源。开发数据平台,在全省率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全过程,太平猴魁高质量发展联合会的大数据平台、六百里猴魁公司的区块链技术服务平台、水工茶业新茶品工业互联网平台相继上线运行、行业领先。

二、坚持壮大市场主体之翼,

企业活力不断迸发。

1.强化双招双引。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扶持,在招商引资与黄山土崛起上同时发力、同等推动,丰富市场主体的角色定位,着重推动茶业新业态下的新主体培育,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小罐茶、中茶、联合利华立顿、元气森林等纷纷落地黄山,黄山土新三版上市企业王光熙和谢裕大快速成长,小罐茶、薇薇茶业成功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国家级龙头数量占全省2/3。

2.打造产业集群。瞄准产业发展短板,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推动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壮大,建成标准化大基地、集约化大加工、网络化大流通,茶产业链基黄山实现首尾相连、上下衔接、前后呼应,黄山区深加工、休宁县海阳商山出口茶、祁门红茶、徽州区毛峰集群业已形成,产业形态正从“大产业”向“强产业”转变。全市现有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64家,茶叶加工产值达到75.5亿元,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1.76。

三、坚持营造科技创新之林,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1.推进精深加工。创新夏秋茶产品,开发出冬茶啤酒、健齿软糖、冬茶含片、茶日化用品等创新型茶产品。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深加工企业11家,深加工产品产值达到3亿元。

2.推动创意创新。创新开发茶产品,推出代用茶、调味茶、三角袋泡茶、免滤茶包、精品小包装茶等年轻化产品,推出以水工茶业为代表的茶叶直供新茶饮模式,全国90%新式茶饮生产商与黄山市建立合作共建关系。

3.深化茶文旅融合。推行“旅游+”“徽文化+”,积极打造各类茶文旅精品线路、名茶特色小镇、名茶博物馆、名茶主题庄园等,建成高标准茶旅结合观光园22处、茶叶博物馆7家,打造全国精品茶旅线路7条,占全国12%、全省64%。

四、坚持精耕品牌塑造之路,

市场影响不断加大。

1.完善公共品牌体系。从市级层面打造“中国名茶之都”城市品牌,加强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等县域公共品牌建设,建立起“一个公共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的公共品牌管控体系,着力解决品牌散、杂、乱问题。

2.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线下,开展中国名茶之都高铁冠名活动,两列动车组在长三角、京津地区全面开行。持续8年举办黄山茶业发展大会,积极开展非遗制作技艺大赛等活动;线上,在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大量投放广告,搭建矩阵式新媒体平台发布形式多样的宣传视频,黄山茶影响力不断增强。全市现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华老字号2个及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4项。

五、坚持完善要素保障之盾,

利益联结不断紧密。

1.优化政策支持。制定出台《黄山市茶产业提升行动方案》《黄山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黄山市茶产业“十四五”规划》等政策文件,创设从基地生产、初制加工、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品牌拓展和茶农增收等一揽子政策体系。

2.组织融资搭桥。建立茶产业金融服务专员制度,设立专员21人。推出专属金融产品,2021年召开2场银企对接会,对接金额28.51亿元,落实贷款6.13亿元。

3.保障信息服务。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安徽省茶叶行业协会合作,持续发布名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采摘指数、安徽省春茶开采动态周报等信息。保障技术服务,组织茶叶技术人员深入茶区开展技术指导和政策宣讲。

4.开展社会化服务。组建专业机采机剪服务队,开展夏茶机采机修作业社会化服务和茶园托管,初步构建“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茶农”的利益联结机制。

5.解决用工难题。2022年针对黄山区等采茶工紧缺问题,通过全面摸排用工情况,搭建专业信息平台,鼓励赋闲人员参与临时性用工,安排保险和包车补贴等,帮助解决用工缺口1.6万人。

经过多年发展,黄山市的茶产业取得长足进展,但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茶文化方面。黄山茶历史悠久,但茶文化总体开发不足,群众知晓率、市场认可度还有差距。主要表现为茶氛围不浓、茶故事不响、茶创意不新等。茶科技方面。绿色防控、草害防治等核心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仍处在起步阶段;茶人才缺乏,高端专业人才留不住。茶企业方面。虽然黄山市茶叶企业的规模实力在省内可圈可点,但总体规模仍然偏小,缺乏能够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能够与立顿、中茶、天福等抗衡的旗舰企业。

下一步,黄山市将围绕打造全国首个全域茶叶无农残城市和新时代中国名茶之都目标,以实施“两强一增”行动计划为抓手,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绿茶基地、做强茶龙头、富裕茶群众,不断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全链条、品牌化发展发展,真正实现因茶致富、因茶兴业。

本文章刊于7月《茶世界》485期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